读清末新政

关于清末新政,我的脑海里几乎是一片空白。中学学历史的时候,只记得这段时间有甲午海战、公车上书、戊戌变法,然后清政府又不识时务地苟延残喘了十几年, 辛亥年之后便告寿终正寝。后来看《走向共和》的时候才注意到慈禧竟然也谈论过新政和立宪,然后后来的摄政王又搞过些什么皇族内阁。最近读书才发现,原来清末新政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:废科举、办学堂、调整机构、振兴工商、组建新式军队、编修法律等等都是新政的内容,”事实上,我们现在的法律体系框架和基本原则也都是来自于100年前清末法制改革的成果“。它也在努力地革新自身,避免覆亡。后来又读到五大臣出洋考察,看到一群刘姥姥进了洋人的大观园,完全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受到的震动会有多么强烈。原来100年前的中国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的。除了革命者之外,还有那么一群改革者走在历史深处,为国家富强而上下求索。
历史上有些事情是讲不清楚的,“历史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,收获的却是跳蚤“。既然很多事情讲不清楚,那么人们读到此处必然要去思考。而编写教材的人是往往是不喜欢看到读者思考的,于是选择性地忽略,把历史按照自己的喜好着色,使读者比较容易提纲挈领,只需记住某某是腐朽的,某某是进步的,某某是坏蛋,某某是好人就可以了。这样下来既省了编写者的笔墨,而读者接受起来也不必大费周章。一群成年人有意无意地在真实之外设计了一个虚伪的模子,让未成年人统统按照模子的模样生长,这本身是一件多么龌龊和残酷的事情。